3)2080 月下的羔羊_限制级末日症候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差积累起来,就会变成一种可怕的扭曲。

  人类中普遍不认可这种偏差和扭曲的存在,因为,倘若真的去深入思考这种偏差和扭曲的形成,大概会让人心灰意冷。对于以社会属性为核心的人类而言,构成社会的个体普遍陷入这种心灰意冷之中,绝对是对整个社会存在和运转的莫大生死危机吧。

  从社会学家的角度,从一个极度理性的视角去观测人类集体,其中“大部分”是呈现出“愚昧”的属性,并且,这种愚昧并不是通过教育就能轻易转变过来的,无论学习了多少知识,有了多少经验,仍旧会有人去做那些辩论过无数次,自己也早知道是愚蠢的事情,并且会有许多理由说服自己。就像是,在人类之中,有一个无可名状的滤网,将大多数人的思维过滤,留在“愚昧”的另一端,只放任少部分人前往更加“聪慧”的地方,并且,这个滤网并不是个体自身的基因所决定的,而是由人类社会这个巨大系统决定的。对于这样的现象,也有社会学家认为,这正是人类种群为了在过于未知,充满了危险的环境中建立的防御机制――这个机制不会为了让人变得更强大更美好,而仅仅是为了让人类种群得以在漫长的时间和众多的未知危险中存活下去。

  简而言之,“愚昧”似乎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必要属性,并且,甚至是让人类种群得以存活至今的必要保险核心的一种。许多人都设想过,人类全体都变得不愚昧的情景,并将之形容得十分美好,但是,在一些被视为悲观的人类学研究者当中,却认为那或许只是对人类个体的美好,而并非是人类种群概念和社会结构意义上的美好,甚至于,那样的聪明给人类个体带来益处会否远超弊病,谁也不可能提前判断出来――在这样悲观的论调中,一个个人的聪明,往往不代表人类集体的聪明。

  站在天台上,呆滞地环视这片本应该极为熟悉,却处处散发着不可思议的陌生感的风景的研究人员,似乎不由得想了许多事情,但又记不清楚,自己到底都想了哪些事情。自己没有从这种宛如恍惚的思考中得到任何答案,也没有任何有助于摆脱挡下糟糕局面的启示,但是,却又有一种“想得很多很深入,平日都没有这般深入地思考过”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美好的感受,虽然想过的东西似乎让自己显得“充满了哲学和知性”,而自己的灵魂似乎也在这种思考中变得通透起来,仿佛一些作品中描述的大彻大悟的贤者,然而,这种通透和聪慧,只是凡尘了身为人类精英的自己一直以来,是多么的愚蠢,自满、焦躁和自大。

  并且,在愚蠢的时候看不清楚的东西,当此时不再那么愚蠢,而能够更深入地去审视的时

  请收藏:https://m.huaben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