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9章 大三元之会试会元_红楼之公子无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伯仲。”他还是接受不了北方能出这种水平文章的现实。

  丌诗轩是丌廷教族孙,丌廷教为了避讳而不置喙,贾斯文便咄咄逼人地说:“首辅大人,贾琮也在丙子科会试,有一事是否忽略了?他祖籍在金陵,怎么能和直隶抢名额呢?诸位莫非忘了,当初浙江人王思任,就是不顾户籍,来北方考,物议沸腾。”

  这话可谓直指董安国了,董安国笑道:“贾翰林果然能言善辩,然而他不是过了么?到了这时,你纠结户籍有何用?贾家是在京定居多年的。”

  “依我看,我不知道这份卷子主人是谁,但不比南省差,董府尹,你的意见呢?”杨清和无视了十八房官。

  董安国道:“然也。”

  杨清和拍板道:“定了名,唱号吧。”

  ……

  充满书香气的书店前大堂,贾琮看见了有几人在谈论,书店一律都是前店后院的模式。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半缕魂……这本《潇湘妃子集》,真不知原作者是何许人,我猜一定是女子所作,大有谢道韫、李清照之风……”

  “出书的,我们都不知道作者是谁,也许他是个男的,作了闺阁诗词,假托女性之名,来哄我们呢,这山海书店,为了钱,也是够了,手段百出啊,前些日子就专推贾四元的时文,卖得那个火热,人家都是认钱不认人的。”

  “仁兄,那是你没品味,诗词读多了,怎么会男女也分不出来,别侮辱我对豪门美眷的幻想。”

  “你这个论调不对,‘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李清照,你把这两句诗告诉他,他一定认为是一男一女分别作的……”

  “滚!”

  “……哎,看看这本《蘅芜君集》也不错。”

  “蘅芜君,是柳如是吗?”

  “去!柳如是叫蘼芜君,不叫蘅芜君,你这是要错把冯京作马良了。”

  “噢……不错,不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柳絮词,螃蟹诗,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大有杜工部之遗风,我买去学学……”

  各人的文化水平是不一样的,富商、殷实人家大多识字,而一般小民,或许认识一两个,古代普及教育不可能,这也就限定了出版印刷的瓶颈。

  明初朱元璋下令,《大明律》每家一本,可想而知两京的官刻有多么大,那个时候每年轮班服役的刻书工匠就有几十万。大顺同样如此,但是,十分之九的民众并不识字,也承担不起读书这种奢侈的事,律法由识字的人宣读、普及,而一般民众爱买、支付得起的书,都是闽中建阳那种图文并茂、质量粗劣的随大流的低俗、艳情。

  自宋代以后,出版业的发达不是活字印刷,而是“匠体字”的发明,匠体字其实并不好看,横轻竖重,但是成本低廉,也是明、顺最普及的印刷字体。

  贾琮看看账本,较为满意,大观园众人的诗词虽然达不到独领风骚,那也是完全上得了台面的,特别林黛玉、薛宝钗都有脍炙人口的名作,郑夜寥上楼回话:“蝶装的几本,都刻好了,比线装麻烦,是要送人?”

  “正解,叫人搬到我车上。”

  请收藏:https://m.huaben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