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零四章 蒙古的选择_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清的宣统皇帝跑了。

  那瞬间被影响的可不只是福康安手下的清兵,更有勒马陕北的蒙古骑兵。

  内蒙各部都已经被满清给搞废了,这是天下有识之士都心知肚明的事情。一个“分而治之”让蒙古永远的分裂而不可弥合。

  哪怕是一个部族的,经过了百多年光景,大家也早把对方当成了外人。

  这不只是因为社会生活的分裂,更因为各自的利益。

  一百多年是多么漫长的时间啊,彼此早就形成了稳固的统治阶层,如此的就跟一个个国家一个个集团一样,想要合伙合并,谈何容易?

  两套班子两套体系,哪个用你的哪个用我的,是根本就掰扯不清的。

  何况蒙古大草原上又何止才两个团体啊?

  漠南蒙古分为6盟51旗,漠北蒙古为4盟86旗,漠西蒙古为9盟63旗。全蒙古共19盟200旗。

  人口本来就不多的蒙古再分成如此众多而规模狭小的封建领地,各自为政、互不统属,那对满清的统治还有屁的威胁啊。

  这一招跟当初汉武帝的推恩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分而治之之外,还有政教分离。

  密宗对蒙古社会有着无比巨大的作用。且清朝建立后,因思想统治的需要,也必须优待密宗的上层。

  当然了,在中国神权从来就不是政权的对手,满清在大力扶持密宗的同时,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其权力扩张,不允许其拥有信仰以外的任何特权。

  且密宗活佛可以转世于蒙古,为蒙古世俗贵族子弟成为活佛创造了机会,如是蒙古社会就逐渐形成密宗贵族阶层。

  虽然这会跟藏地一样,一个个信仰高层都与世俗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两者合一的权利集团,不利于满清对当地的统治。

  但如此的局面也使得蒙古大量的丁口成为了僧侣。

  后世有人说: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僧侣: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僧侣;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

  那倒是有点言过其实了。

  可是满清大力兴建寺庙,鼓励男丁出家当僧侣,杀人不见血,这却是真的。

  因为当僧侣者有红黄缎子穿,又可坐享优厚的俸禄,而且还没有了兵役、徭役和税赋,这等于是间接的鼓励蒙古百姓放弃生产、生活,出家当和尚。

  反正入清之后,漠南蒙古各部明明没有经历什么太多太残酷的战争,但整体族群的人口却连年下降,连年减少。

  盖一座庙胜养十万兵。这话虽然虚假,可要是把庙换成教,那可就太正确了。

  满清一百多年的努力,搞得漠南蒙古那么多旗盟之才两三百万的人口,也是厉害了。

  但现在要是哪个满清的大员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漠南蒙古各部身上,这同样是一大大的笑话。

  早在去岁,河套以东的蒙古各部就已经向赵亮献出了

  请收藏:https://m.huaben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