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三十二章 藏富于民_大明征服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銮立即跳了出来。

  “好了。”朱厚炜摆了摆手,让翟銮把话给咽回了肚子,道:“工部不会有什么损失,以后大明境内的基础工程多不胜数,工部想闲下来估计都没机会。”

  翟銮果断把话噎了回去,有皇帝这句话,那什么都不用谈了。

  “陛下,国朝自有徭役,为何不能动用?”杨一清问道,语气有些不满,似乎觉得皇帝不动用徭役,就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朱厚炜脸色一沉!

  徭役历朝历代都有,也就是国家征用免费的劳动力,在百姓农闲的时候征集起来干活,诸如修城墙、修河堤等等官府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征用,而官府需要付出的只不过是简单粗糙的吃食罢了。

  按制,但凡没有功名的百姓之家至少都要出一人徭役,这其中也包括富可敌国的商贾,只不过徭役对于商贾而言形同虚设罢了,因为商贾可以花银子免除自己的徭役。

  这花掉的银子最终落到谁的口袋,那还用问?

  总的来说,徭役的存在就是国家为了减轻自身的财政负担,而出现的制度。

  这一制度是否合理?对于朝廷和官府来说当然是合理的,可对于民间百姓来说肯定是不合理的。

  因为付出和收获根本不成正比。

  拿以前的盐政来说事,那些盐场的盐工超过七成都是官府征来的徭役,他们辛辛苦苦干活,最终混一两顿饭,最多能拿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工钱,至于制盐的收成最终自然成了盐商的利润和官员中饱私囊的途径。

  而现在呢?

  朱厚炜实行盐政承包制度,明确和承包商说了,不论哪个盐场,承包商都只能雇佣百姓制盐,但凡勾结官府征用徭役制盐,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如此一来断绝了贪官污吏从盐业中贪腐的途径,也用商贾和民间自发的力量打击了私盐。

  百姓习惯了徭役,并不代表愿意承担徭役,这是废话,换谁去免费给人干活,谁也不可能愿意。

  但是现在不同了,盐商为了保证最大的制盐量,从而确保自己在缴纳承包银之后还有足够的利润,他们就肯花代价去雇佣盐工,尤其是熟练盐工。

  而且这代价不花还不行,因为你不愿意,有的是盐商愿意,需求变了,买方市场彻底变成了卖方市场。

  百姓只要肯干,就能拿到足额的工钱,而工钱可以养家糊口,可以让自己的日子过的越来越好,没了徭役,受益的便成了百姓。

  新盐政是皇帝弄出来的新政,那么从中受益的百姓自然而然就觉得嘉靖帝是圣君在朝,交口称赞皇帝仁德。

  也就是说因为盐政,至少朱厚炜在盐业这一块实现了两件事,一是得民心,二是藏富于民。

  银子是死的,只有流通起来才有价值,朱厚炜现在的内库丰盈的一塌糊涂,可他为什么要不断花银子出去,很简单的道理。

  他要让银子在市面上流通,让不断流通的真金白银去为大明创造价值和财富。

  这是最简单的对经济学原理的运用。

  而朱厚炜要做的就是将盐政的法子推广到全大明,从而实现真正的藏富于民!

  请收藏:https://m.huaben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