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七章 列宁格勒政权派_新二战风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今以后,咱们的命运可是息息相关的了,我是你的后勤保障官,而你呢,则是我的试验品,哈哈哈……”

  “哦,那……”巴季茨基似乎还想再问些什么,不过这时候楚思南已经朝他做出了一个收声的手势,同时,还指了指前面主席台的方向。

  巴季茨基愕然朝台上看去,只见此时会议已经即将召开了,包括图哈切夫斯基、布柳赫尔等人在内的苏联最高主席团的代表们,已经按照既定的座位次序入席了。

  随着一阵儿扩音器发出的嗡嗡声,一场直接影响到苏联此后数十年高层权力结构的军方战绩总结会议召开了。

  这次会议虽然不是苏维埃全体会议,也不是政治局会议,但是其对苏联二战后期,乃至战后的权力结构,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正是在这次会议之后,包括楚思南在内的众多苏军新一代高层将领、军事委员,在很多的时间内,就纷纷脱颖而出,成为了苏联政坛上新一波势力。像巴季茨基、索科洛夫、苏斯洛夫、巴格拉米扬等等,都是在这一次会议之后,才真正走上苏联高层权力之路的。

  就是这次会议上,处于图哈切夫斯基与布柳赫尔权力争夺中的苏军最高统帅部,破格提拔了一批年轻的军事将领、军事政工干部。例如:楚思南因出色的指挥了别洛耶胡区战役,而被授予中将军衔;巴季茨基因在布拉耶夫斯基正面突击战中优异表现,而被授予少将军衔;苏斯洛夫被提升为2级集团军军事委员;索科洛夫被提升为装甲兵兵种少将;巴格拉米扬被任命为列宁格勒苏维埃第一书记等等等等。

  苏联最高统帅部的这一系列任命,原本是出自图哈切夫斯基与布柳赫尔之间权力争夺的需要,这两方都极力想要借这一次机会,通过提拔新人,来倾轧对方的外围权力构成。可他们想不到的是,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看来,确确实实的增加了他们的力量,但是却在客观上,促成了一个新生派系的形成。

  这支新兴的政权派系,完全在苏德战争中出现,并迅速的成长起来,而后,又在很短的时间内紧抱成团,令任何人都不敢小觑。

  这一股新兴的权力派系,后来被美英等西方国家的苏联史研究者暧昧的称为“列宁格勒派”或者是“北方派”,其政权派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派系成员全部出自苏联原北方防线的两大方面军。而对这种政权派系的形成现象,学术界也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那就是“国家政权地方化现象”,或者是“国家政权的区域性结盟”。

  这样一种脱胎于战争的国家政权派系,可以说是政治界中的怪胎,由于其产生条件方面的时代性,这种政权派系虽然牢固,但是却注定不能维系多长时间。毕竟一个政权派系的存在,需要接连不断的有新生力量注入,而战争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现象,它不可能长期的维系下去。一旦战争结束,那种在同一个战壕里培养出来的牢固感情,将无法继续维系,到那时,也就是这个政权派系出现分裂的时候了。

  最令人感到诧异,或者说是感兴趣的一点是,在这种组织结构紧密地政权派系中,真正起到灵魂作用的,竟然是一个不属于斯拉夫民族的外人。而这个人自然就是此时才刚刚在苏联国内以及国际反法西斯战线中初露锋芒的楚思南。手机端

  请收藏:https://m.huaben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