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七十八章 允炆的对策_回到明朝做塞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中的种种蛛丝马迹中做出推测,按照史料记载,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大概下辖有三十多个卫,还有一些独立的千户所,按照一个卫有五千六百人来算,朱棣大概可以指挥近二十万部队。

  这还不包括他的护卫,后来,朱棣在北方表现的很好,朱元璋又给了他节制沿边兵马的特权,这样以来,理论上,明军在北方长城沿线的八十万边防军就都成了朱棣的部下,这也是他敢如此嚣张的本钱。

  没有这个本钱,他敢造反?开玩笑。就算是他在能打,那也架不住对方碾压他,耿炳文、盛庸、瞿能等人又不是吃干饭的。

  虽然朱元璋生前明确规定,藩王只能直接统领自己的护卫,对于边防军的事务平时不能干预,只能在有了大事之后才能指挥。

  但是,这个规定往往只是一纸空文,要知道北方在当时可以说是边塞,基本上年年都在打仗,也就是说,年年都有大事,这样,那些藩王们就可以以此为借口对他们封国里的军队进行控制。

  更何况,所谓的大事的标准是什么?朱元璋的诏书里又没有明确的规定,最后只能沦为,藩王说这件事是大事,那就是大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最为重要的是,在藩王手底下的那些大小将官们心里也清楚,朝廷远在天边,可谓是鞭长莫及,自己还好糊弄,可是藩王就在眼前,他们可以说是在藩王的眼皮子底下讨生活,因此不敢随便糊弄藩王,所以,在朝廷态度暧昧,事件模棱两可的时候,大多数是从了藩王。

  反正朱元璋的诏书里动不动就让他们听王节制,他们按照诏书的要求,听这些个王爷的,是最保险的办法,绝对不会出错。

  这也就造成了,那些在外地的藩王可以有形无形地对当地的军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其实也是朱元璋想要的结果,他就是想将国家的资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给皇帝,一部分给藩王,以防止朝中出现司马懿、杨坚这样的人物。

  一旦朝中出现了奸臣想要篡权,藩王可以利用他们对军队的影响力起兵靖难,不至于任人宰割,那些个奸臣们看到这一点,大多也会收敛一番。

  朱棣就是很好的利用了朝廷的政策的藩王之一,他利用自己和蒙古人交战的机会,杀伐果断,把那些心念朝廷,不怎么服从他的将领一个个收拾了一遍,最后将他的藩国里的将领们一个个捋的服服帖帖的,再也不敢违抗他的命令,从而将这近二十万的大军都控制在了自己的手里。不愧是一个枭雄的本色。

  朱棣的势力很大,可以说是已经尾大不掉,因此他不像其他的藩王那样畏首畏尾,一见到朝廷的诏书就不敢来了,而是直接带着数万兵马前来奔丧。

  他心里对朱允炆是很不服气的,他认为他

  请收藏:https://m.huaben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