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八章 再起硝烟_新二战风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制造,曾经濒临绝境的苏联人,承担不起那么大的负担。

  在享用完午餐之后。楚思南随同各位专家以及军方的代表们,一起去往靶场,在那里试验各种参演样枪,并对它们做出综合性地校评。他甚至亲自上阵,试射了几枪卡拉什尼科夫提交的a44型样枪,尽管这种样枪同他所喜欢的a47还有很大差异,但是那强大地后坐力,以及“嗒嗒”脆响的射击声,也多少让他找到了一些曾经具有的感觉。

  在过了一把瘾之后,楚思南又跟据真正成熟型a47的特点,向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卡拉什尼科夫提出了一些改进性的建议,虽然说他是个外行,但是毕竟对未来枪械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的建议的确给了卡拉什尼科夫不少启发,以至于在短短的半年之后,改进型的a44二型面世,而这一型号,就基本上具有了真正的a47的特点了。

  就在楚思南身在科学院靶场,抱着一把新型的突击步枪过手瘾的时候,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苏军西线战场,针对德军最后一战的大规模兵力调动行动,已经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在白俄罗斯战役结束之后,随着德军主要兵力的进一步折损,以及盟军部队在德军西线的快速推进,以朱可夫为首的苏军西线战区指挥层,明显加快了战场推进的速度。

  虽然身在莫斯科,而且身边的国事繁忙,但是楚思南始终没有忽视过前线战役的进展问题。虽然说就战后瓜分德国的问题,他已经同罗斯福、丘吉尔达成了正式的协议,但是他仍旧向西线各个战线的指挥官们下达了一项死命令,那就是务必抢在美英盟军之前,夺取德国的首都柏林。

  而与此同时,以美英为首的盟军部队,显然也抱着同样的打算。同苏军相比,从西线发起攻势的美英盟军,显然占据着一定的有利条件,要知道即便是在诺曼底战役结束之后,德军仍旧没有大规模的调动兵力前往德法一线组织防御,在德军指挥高层看来,他们的主要敌人仍旧是苏俄,同美英相比,这个红色的敌人更加具有威胁性。

  就这样,截止到十月中旬,美英盟军夺取法国首都巴黎之后,德军在西线战场的主要兵力,仍旧只有人员装备不满编的六十个师,至于说其中的装甲师,则只有少得可怜的五个,且每个装甲师拥有坦克数量不超过二百辆。

  不过即便如此,随着莫德尔元帅奉命西调,在他的有效指挥下,德军仍旧在易北河沿岸,建立起了牢固的防线,随即强有力的阻拦住了美英盟军的东进。自十月中旬到该月末,长达半个月的时间内,德军同美英盟军在易北河一线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尽管美英盟军占据着兵力上的绝对优势。而且还牢牢地把握着制空权,但是他们的

  请收藏:https://m.huaben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